繼去年互聯網金融理財端交易成為眾多平臺和行業追逐的熱點之后,今年以來和場景、數據相關的消費金融以及通過特定數據、模型和尖端技術進行研發的大數據風控、人工智能等前沿模塊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成為了新的熱潮。如果說15年是互聯網在理財端渠道變現的高峰期,那么伴隨著資產端收益的下降和央行接連5次降息降準,依靠理財驅動的行業發展速度已經開始放緩。而消費金融則因為穩定的場景、數據的集成和良好的抵御經濟周期的表現,成為了行業關注的焦點。
零壹研究院估算,到2020年我國的非房貸消費貸款余額可達11.87萬億,如果其中互聯網消費金融占比達到10%,當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市場規模(余額)可達到1.19萬億,樂觀估計,如果考慮網上消費、O2O支付的發展增速等,2020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可能占據非放貸消費金融1/3的份額,市場規模將達到4萬億元左右。
因為消費金融火熱,很多在個人信貸端進行無抵押、無擔保、7*24小時信用貸款和分期推廣的產品都紛紛斬獲不小的市場。如螞蟻借唄上線一年,授信3000萬用戶,累計發放消費信貸494億,微粒貸累計發放貸款總金額超1200億元,總筆數超1500萬筆,筆均放款約8000元,此外飛貸、網易小貸、快貸、白條等產品都分別斬獲各自市場份額。
熱炒消費金融概念,風險暗藏其中
目前市場上有17家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其主要發起人是商業銀行,還有幾家是具有濃厚產業背景平臺的公司,包括電商平臺、電器、家具等具有實體產業資源的公司。當然,市場上從事消費金融業務的公司卻遠遠不止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
具體可以分為這么幾類,一類是傳統銀行背景,或者是銀行作為發起人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如北銀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等;一類是由電商背景成立發起的,沒有消費金融牌照,但是也通過小貸、銀行等牌照實際上從事消費金融服務的,比如螞蟻金服、網商銀行、微眾銀行、京東金融等旗下的花唄、借唄、微粒貸等產品;還有一些是沒有類金融牌照,也不具備短期內申請小貸、銀行等牌照,但是通過網貸平臺或是對接其他金融理財資產池實現資金規模擴大的平臺,比如分期樂、趣分期、美利金融等。所以,消費金融儼然已經成為眾平臺參與的名利場。
當然,在激烈追逐背后,其實也產生了消費金融的“后遺癥”。比如在業務推廣的前端沒有遵循嚴謹的流程管理原則,盲目擴大業務推廣,導致出現較大服務的帶有區域化特點的違約用戶等,比如校園市場和藍領市場,一些從事個人移動端信用貸款和分期的平臺,實際意義上的違約率已經高達10%以上。所以,對于大型的互金平臺而言,在消費金融業務上也愈發謹慎,或者通過場景,或者通過生態良好的數據用戶群進行信用管理,而無論是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還是互聯網金融集團,都在逐步引入大數據風控的手段進行用戶信用評分、建模分析和反欺詐等安全建設。
目前,螞蟻金服目前正在推動碼云計劃:升級金融云戰略,通過全面整合螞蟻金服、阿里巴巴積累十余年的金融科技與服務能力;京東金融的大數據風控建立在其電商場景和外部的核心技術平臺合作上,希望建立一個新金融生態;網易金融最近上線的網易北斗是一款智能化、開放性的風控平臺,通過四大用“新”和七大“賦能”實現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七大風控業務模塊,并且結合反欺詐、風控因子等場景應用,引入隨機森林、神經網絡等前沿機器學習算法進行建模,綜合近千模型,調控數萬變量,最終形成一個生態化的大數據風控體系。
可以說,到了明年,隨著消費金融業務規模的逐步擴大,隱藏其中的風險也可能在局部地區爆發,尤其是很多互聯網上的消費金融產品沒有區域限制,因此一旦在風控端沒有做好嚴謹的信用審核和征信管理,那么很有可能成為新的風險事件爆發地帶。
下一個是供應鏈金融?
相對于個人端的信用分期、信用貸款以及通過場景進行延伸的金融服務之外,還有一個針對小微企業或者小微企業主的個人經營類貸款和供應鏈金融貸款,也成為了很多針對B端服務平臺的著力點,因為依托供應鏈可以很好解決風險的鏈條化管理,通過行業性力量主導、培育出獨特的差異化信用生態。
今年5月份,某機構發布探究供應鏈金融與P2P網貸行業結合現狀及未來的《2016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預測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左右。
講到供應鏈金融,可以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市場空間。對于線上,主要存在與阿里、京東、蘇寧等具有電商產業背景,通過線上商戶、供應商和廠家之間的關系,以訂單、信用和賬款為依據進行供應倆金融的信用管理。目前阿里的網商貸、旺農貸;京東的京保貝、小貸等分別都是通過供應鏈來做用戶維系和推廣的,包括兩者的農村金融戰略,很大程度上也是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供應鏈進行合作,以產業鏈進行線上線下數據和用戶的分析管理。
此外,對于很多線下的供應鏈而言,因為互聯化的程度不高,或者是還處在傳統的貿易和加工鏈條中,那么一些線下的行業集市,或者是交易市場就成為了掌握供應鏈金融渠道、用戶的一個匯集地。當然,很多地方中小銀行機構往往也十分熟悉當地的產業現狀和供應鏈金融分布,因此一些互聯網金融巨頭也開始逐步和地方中小銀行合作開拓針對B端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例如,網易金融目前通過上線北斗智能風控開放平臺,賦能地方中小銀行的商業模式值得研究,因為北斗系統可以用過數據和模型分析,為很多中小銀行在地方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領域業務推廣進行“保駕護航”。從公開的材料介紹看,網易北斗系統第一波簽約單位選擇中小銀行作為突破口,一方面看到了區域化的中小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后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資產質量、用戶市場以及風控模式都面臨一定的市場化調整壓力,而集合了互聯網大數據處理能力的信用管理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對癥下藥”,二來也是看到區域化的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存在較大市場空間,北斗可以有效反應供應鏈B端商戶、個人小微企業主的真實信用,提高地方銀行在信貸管理上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從信貸數據來看,網易北斗可以幫助地方銀行提高審批效率和數據處理效率,降低不良率(平均壞賬損失降低35%,有效提升模型風控預測能力—提升模型預測性能60%)。
或許,供應鏈金融將成為2017年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