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供應鏈金融作為一個金融創新業務在國內迅速發展起來,并且已經成為眾多企業拓展發展空間提高競爭力的一個“必爭之地”。
在今年八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中就曾提出,“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梢娮鳛橥苿又袊洕l展的重要引擎,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眾多領域中亟待開發的新藍海,而對于同樣受政策暖風鼓勵的“互聯網+”來說,供應鏈金融的火熱又意味著什么呢?
何謂供應鏈金融?
如今人人都在說供應鏈金融,顯然這片“新藍?!币呀洺蔀榱吮姸嗌碳已壑械摹跋沭G餑”,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供應鏈金融的又是什么呢?
傳統供應鏈金融的定義是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并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而在國信證券近日發布的《供應鏈金融的總概性報告》則表示,供應鏈金融指處于產業鏈核心地位的企業,依托高信用優勢廣開門路獲得廉價資金,通過相對有效的征信系統和完善的風險防范措施,向產業鏈上下游客戶提供融資服務,獲得新利潤增長點,構建更緊密的產業鏈生態系統。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事實上,供應鏈金融這種模式早已被銀行挖掘,并成為傳統銀行的一項貸款業務,因此,供應鏈金融在國內并非新生事物,但我國供應鏈金融起步仍較晚,最早由深發展銀行于 1998 年在廣東地區首創貨物押業務;2002 年深發展最早系統性提出并推廣供應鏈金融理念及貿易融資產品組合;2005 年深發展第一家提出建設最專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商。
1、供應鏈金融1.0:線下“1+N”
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被籠統稱為“1+N”,銀行根據核心企業“1”的信用支撐,以完成對一眾中小微型企業“N”的融資授信支持。線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難點有二,銀行對存貨數量的真實性不好把控,很難去核實重復抵押的行為;其二在于經營過程中的操作風險。
2、 供應鏈金融2.0:線上“1+N”
傳統的線下供應鏈金融搬到了線上,讓核心企業“1”的數據和銀行完成對接,從而讓銀行隨時能獲取核心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倉儲、付款等各種真實的經營信息。線上供應鏈金融能夠高效率地完成多方在線協同,提高作業效率。其核心仍然是以銀行融資為核心,資金往來被默認擺在首位。
3、 供應鏈金融3.0:線上“N+N”
電商云服務平臺的搭建顛覆了過往以融資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轉為以企業的交易過程為核心。銀行的思路也開始逐步轉變,要搭建一個電商云服務平臺,讓中小企業的訂單、運單、收單、融資、倉儲等經營性行為都在上面跑,同時引入物流、第三方信息等企業,搭建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在這個系統中,核心企業起到了增信的作用,使得各種交易數據更加可信。
但綜合來看,現階段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仍有以下問題:
1、供應鏈金融發展區域不平衡。外向型經濟比較明顯的沿海,供應鏈金融發展相對較為領先,而內陸供應鏈金融仍處在初級階段;
2、我國的供應鏈金融仍面臨著法律風險,庫存商品等流動資產質押還存在一定的法律真空。
3、我國銀行分業經營的現狀,使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形成了多種委托代理關系,加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的落后則進一步造成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運作風險。
供應鏈金融成“互聯網+”必爭之地
供應鏈金融緣起于傳統銀行,然而在互聯網技術的沖擊下,金融的門檻也隨之放低,互聯網金融為市場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互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結合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網絡化、精準化、數據化三個方面。以在線互聯、風險控制、產融結合的形式,基于大數據、云平臺、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的供應鏈金融將打造一個更富有市場力的實體產業鏈生態環境,供應鏈金融要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互聯網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
因此,供應鏈金融也成為了眾互聯網大佬的垂涎三尺想要分食的“蛋糕”。
隨著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對供應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未來的電商之間的競爭是整條供應鏈的競爭,誰在供應鏈運轉上更具效力,誰就可以占據先機。而通過供應鏈金融在電商行業的創新應用,可以帶動整個鏈條向前流動,從而實現供應鏈的整合。
同時,電商企業利用平臺上交易流水與記錄,進行風險評測,確認信用額度進而發放貸款,除了賺取生態圈上下游供應商的金融利潤,也保證了生態圈健康發展。在整個模式中,電商是整個交易的核心,除了掌握數據了解各企業征信,也能牢牢把控上下游的企業。在這方面,阿里與京東自然是會搶先他人一步。
阿里小微信貸利用其天然優勢,即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客戶積累的信用數據及行為數據,引入網絡數據模型和在線資信調查模式,將客戶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上的行為數據映射為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據阿里人士稱,目前阿里各種小微信貸款產品的平均壞賬率為1.3%,自2010年6月成立以來,截止2014年上半年,阿里小微信貸款已經累計為超過80萬家商戶提供貸款,累計投放貸款額超過2000億元。
京東供應鏈金融主要包括京保貝/京小貸和銀行放貸兩個渠道,前者是用京東自有資金給供應商放貸,利率比銀行略低;后者是由京東將有貸款需求的供應商推薦給合作銀行,由銀行放貸。京保貝于2013年12月初上線,截止2014年7月,已有幾百家供應商獲得了京保貝融資,月融資金額超過3億元。
而對于P2P等資金供應方來說,可以通過與核心大企業的合作,掌握供應鏈條上的完整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核心數據,從而把單個企業不可控的風險轉化為供應鏈整體可控的風險。
目前國內中小微企業由于信用體系不完整,導致其直接與商業銀行貸款手續繁瑣,信用額度小等。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市場誕生了另一個玩家——第三方P2P平臺。如果以目前國內P2P平臺的資產來源看,所有的借款需求無外乎來自線下小額貸款公司(自營或合作)、擔保公司、信托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等,其中的借款人質量、風控模型、風險點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均是傳統民間借貸業務的線上化。由于有著高于銀行的融資成本,又有較高的壞賬率和相對較低的放貸利率,P2P平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而供應鏈金融由于有核心企業背書,為P2P平臺提供了更大的安全性。同時,由于第三方P2P平臺擔任信息中介的特質,并未增加中間環節,也為融資企業事實上降低了融資成本。以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道口貸為例,由于中間環節的減少,以及有核心企業承諾兌付,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甚至可以低至10%。
供應鏈金融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它在未來的實踐中是否會為“互聯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帶來一個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值得期待!